触目惊心!产粮过程每年或损失一个四川省的粮
原始标题:触目惊心!收割机不精细 , 过度加工致损耗 , 每年或损失一个四川省的粮收割时机械碰触造成一些损失 。 “收割机拔禾轮的滚动 , 容易造成稻穗末端稻谷的脱落 , 损失率在3%至5%不等 。近日 , 粮食浪费成为公众关注热点 。相比司空见惯的“舌尖上的浪费” , 我国粮食从生产到加工链条上的损失鲜为人知 , 但同样触目惊心 。来自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数据显示 , 我国粮食产后每年损失量达700亿斤 。 而四川省2019年的粮食产量为699亿多斤 。收割环节损失突出在采访人员近日的调查中 , 粮农、农业干部、农业专家普遍反映 , 粮食收割环节的损失非常突出 , 不要说颗粒归仓 , 有的机收损失率甚至高达10% 。收割机驶过的田地粮食损失令人心痛 。小暑过后 , 洞庭湖平原上收割机轰鸣 , 拖拉机来往 , 粮农正在抢收早稻 。湖南省岳阳县诚信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喻忠勇望着眼前的农忙景象 , 却感到有些心痛——收割机驶过的田里 , 往往留下不少稻穗 , 稻谷更是四处撒落 。 他捡起一株饱满的稻穗 , 叹了一口气:“机械化确实提高了粮食收割效率 , 但作业还不够精细 , 导致损失不少粮食 。 ”采访人员在湖南、黑龙江、河南等多个粮食生产大省采访时 , 粮农普遍反映 , 收割环节的粮食损失问题还比较突出 。首先 , 收割时机械碰触造成一些损失 。 “收割机拔禾轮的滚动 , 容易造成稻穗末端稻谷的脱落 , 损失率在3%至5%不等 。 ”湖南省的种粮大户向铁青告诉采访人员 。其次是脱粒不完全也会造成损失 。 采访人员曾在黑龙江省多处大豆收割现场采访 , 看到地里有一些遗落的大豆 , 抓起一把地上的豆荚 , 里面还夹杂着10多粒大豆 , 可见脱粒不彻底 。 黑龙江省饶河县小南河村村民毛志江说 , 过去手工收割 , 损失较少 , 现在收割进度快了 , 损失也大幅增加 。机收玉米的损失也比较明显 。 黑龙江省兰西县种粮大户刘国明种了5000多亩玉米 , 他说 , 玉米粒比较干、脆 , 收割玉米棒时就容易掉下玉米粒 , 如果玉米倒伏 , 还会落下一些玉米棒子 , 损失进一步增加 。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认为 , 目前 , 我国农业收割机主要存在作物损失和损伤两大通用技术难题 , 部分玉米机收总损失率和总损伤率均高达10% 。 中国农业大学武拉平等学者在调研中发现 , 水稻和小麦的机收环节损失率分别为3.83%和4.12% 。“实际操作中的损失率比理论上还要高 。 ”中国农业大学农民问题研究所所长朱启臻认为 , 理论上是按照最佳收割条件计算损失率 , 但现实中很难完全达到最佳收割条件 , 比如粮食过度成熟导致更易脱落、下雨天导致谷粒黏附影响脱粒等 。还有因为成本考量造成的损失也不容忽略 。 湖南省沅江市种粮大户周波说:“接近成熟的水稻遇大风容易倒伏 , 倒伏严重的 , 收割机难以收割 , 人工收割成本高 , 往往就放弃了 , 损失率有时候高达百分之二三十 。 ”
7月16日 , 湖南省岳阳市一处大面积倒伏的稻田 。 新华社采访人员周楠 摄此外 , 田块不规整带来的机收难题也导致不少浪费 。 河南省濮阳县农民马文田家的地在黄河滩区 , 地块不规整 , 边角地狭小 , 无法机收 。 他说:“闲的时候自己用镰刀收一遍 , 如果太忙就不管了 。 ”收割机的精细化作业水平不高周波等种粮大户反映 , 在收割环节造成粮食损失的主要原因中 , 收割机械的精细化作业水平不高比较突出 。陈志认为 , 当前的不少收割机难以对作物进行高效、优质处理 , 比如不能对玉米的籽粒、芯轴、秸秆、苞叶分别进行精准剥离;水稻收割机的清选工序 , 长期存在严重的黏附堵塞问题 , 籽粒不能及时分离;小麦收割机的割台高速碰撞穗头 , 产生严重的掉粒损失 。陈志告诉采访人员 , 摘穗、脱粒工序中的高速碰撞 , 均会造成严重的籽粒破碎 。 籽粒一旦破碎 , 尤其出现了裂纹 , 对后期的存储影响比较大 , 只要储存环境含水率稍高 , 就极易产生霉变 , 无法再作为口粮使用 。他说:“收割机的损失率有国家标准 , 但碰撞造成的籽粒破碎 , 特别是裂纹很难测定 , 长期缺乏相关国家标准 。 ”多位粮农和农业专家反映 , 国产收割机精细化程度不够的问题比较突出 。 黑龙江省鹤岗市强盛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夏兆友说 , 作为农机装备中重要的传动变速系统齿轮 , 国内一些产品磨齿精度相对较低 , 啮合紧密性较差 , 导致在换挡、变速、转弯的实际作业中容易发生卡死、操作延迟等问题 , 会影响作业质量和操作安全性 。陈志认为 , 国外收割机的设计制造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大量的田间试验支撑 , 部分机械性能相对更好 。 但也要看到 , 国外收割机面对的多是集约化程度高的田地 , 工作环境相对单一 , 可变因素较少 , 作业相对稳定 。他说:“我国粮食品种、农艺、气候等存在多样性 , 形成天然的多变农业工况 , 导致收割机难以标准化应用 , 难以具有普适性 。 以玉米为例 , 我国种植行距在30至65厘米之间变动 , 各地不一 , 造成机械化摘穗漏摘率高 , 而部分农业发达国家的玉米种植行距统一 , 一种机械能够对各地玉米作业 , 损失率较低 。 ”加强农业机械科研攻关 ,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国农业要加快转型升级 , 收割机性能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机操作人员素质优化、抗倒伏粮食品种的研发等等 , 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 ”朱启臻告诉采访人员 。
推荐阅读
- 污染|北京今日空气污染过程持续 建议减少户外活动
- 老人遛狗惨遭自家狗咬死,监控记录搏斗全过程
- 迷药|触目惊心!网站卖失身水等几十种迷药,访问量600多万
- 污染过程|京津冀地区一周连遇2次空气污染 专家:还是要在减排上下功夫
- 天气预报|下周三、周四将再迎降雨过程 气温重回阴冷基调
- 吹出来的业绩!直播带货流量造假触目惊心
- 国家安全观|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
- 分析美国总统拥有单方面发动战争权力的演变过程
- 11月11日-16日京津冀及周边将出现2次阶段性污染过程
- 综艺大集合|如何推导高斯过程回归以及深层高斯过程详解